这篇文章是一些关于让航空体验更深入更友好的建议。 我们总都会有要坐飞机的时候,有些人是经常飞机出行,有些人是偶尔飞一次;每一次的坐飞机都是这样枯燥乏味的过程——站着等待值机、过安检搜身、继续站着或者坐着等待、接着起飞、在飞机上吃东西、在飞机上坐着或者起身,等到
即使我们努力把产品的体验做的再顺畅,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也就是极端情况,那么极端情况我们到底要不要处理呢? 开头我先讲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还记得曾经在一家公司,当我把交互稿输出给开发时,其中一位开发看到我给的“极端情况错误处理”时,他抛出一个大大的
文章以小明的故事为例,来给大家分享关于从平面设计岗位转到运营设计的小伙伴们,在设计初期会在移动端常出现的问题。 小明的故事:小明是个平面设计师,后来换了公司去做了运营设计师,主要负责的是用户增长的需求设计。工作后发现对于图片输出,移动端页面展示把握的不是很准确
有了这篇文章,你就不用在其他地方学习基本的动效设计规则了。 动效的持续时长和速度 当元素的位置和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动效的速度应该足够慢,维持足够长的时间,让用户能够注意到变化,但是同时,又不能慢到需要用户去等待。 大量的研究表明,动效的最佳持续时长是200毫
作为在即时通讯领域超越昔日霸主qq,并成为第一大全民app。微信在产品设计领域一直被奉为经典享受着无数赞美和模仿追逐。但是我们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难免对微信的某些设计产生疑问,有的设计可以说脱离了我们对用户体验的认知。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否在微信这些“不友好”
人物角色是UX工作中有用的工具,为什么它们经常失败?了解哪些陷阱会导致人物角色失败,以及如何避免和克服它们。 人物角色是个工具,我教他们一整天的培训课程:人物角色是什么?人物角色为什么工作?如何创造人物角色?以及如何使用人物角色做好工作? 我喜欢教这门课程,因
虽然用户在下载平台的时候已经对这个平台对内容有一种心理预期,但是还是需要你主动告诉用户说,在这个平台上有什么内容你能为他提供什么,给用户进来之后提供一个准确流畅的交互动线。 用户的交互是在从下载之后打开app(或小程序或h5,这里特指移动端)遇到的第一个选项开
如何能让软件变得更简单易懂快上手?如何能让用户更久地沉浸在软件里?除了美观等因素,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评判一个好的界面设计的标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两点呢?认知负荷理论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 什么是认知负荷理论? 首先需要了解认知负荷的定义。认知负荷是指针对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