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 AI和IoT的新时代:告别独自美好,迎接双向奔赴
AI和IoT的新时代:告别独自美好,迎接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2/07/14来源:中国机器人
  AI+IoT=AIoT,一个朴实无华的等式,却定下了两个行业未来的方向。
 
  AIoT领域有许多公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以智能设备见长的小米、华为。不过,在2022年过半这个节点上,联系上半年AIoT领域巨头的新发声,有两类公司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
 
  一类是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后文分别简称为海康、大华、宇视)为代表的安防巨头加速拥抱AIoT,另一边则是以旷视科技(后文简称为旷视)为代表的AI新势力选择以算法优势逆向切入AIoT市场。
 
  AI和IoT两大路线的分分合合,是否迎来了确定的终点?通过研究这两类“非典型”公司的AIoT布局,本文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海康、大华、宇视、旷视的AIoT布局有何不同?
 
  2.AIoT算法和硬件如何相互作用?
 
  3.AIoT给AI行业的商业化难题提供了什么解题思路?
 
  海康、大华、宇视、旷视的AIoT:硬件和软件的出身差异
 
  在着眼不同企业AIoT布局之前,有一个概念需要明确。
 
  海康、大华、宇视都是名义上的安防巨头,今天的安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监控摄像。安防系统依然以视频监控作为获取信息的前端设备,不过,加上后端的信息存储与处理,以及衍生的管理控制系统,才是它的完全体。
 
  目前,传统意义上的安防企业基本只剩一些小型公司,大公司则大致形成两大阵营:智能物联AIoT和智能家居AIoT。这主要取决于公司自己采取的发展路线。
  大华在2021年10月举行“Dahua Think # 云联万物、数智未来”战略升级发布会,发布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开发平台、物联数智平台和AIoT产品。今年3月,大华又召开了一场“云联万物数智未来”高峰论坛。
 
  2022年4月,安防第一大巨头海康召开年度业绩报告发布会,宣布刷新自身定位,将业务领域名确定为“智能物联AIoT”。
 
  宇视为千方科技旗下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根据公司公告,宇视是千方科技AIoT业务的核心。2022年6月,宇视以“无限新视界”为主题,召开AIoT合作峰会。
 
  至此,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安防硬件龙头全都在AIoT赛道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它们透露的信息看,硬件的入口作用依然显著,AIoT中台和后台要服务于硬件搭建的体系。
 
  因此,我们可以称安防巨头的路线为硬件决定软件,AIoT思维下的软件则是由一系列算法组成的,也就是“硬件定义算法”。
 
  旷视和它们的道路不同。2022年4月,旷视在企业业务合作伙伴大会喊出了“算法定义硬件”。
 
  具体来说,就是先开发标准化的摄像头、机器人等硬件,再辅以不同场景需求的算法。显然,这是一种软件为先的策略,其优势在于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应用扩展性。
 
  AI公司要在这个领域划分领地,必须选择不同的模式。恰好,三大巨头深入的算法端,是AI公司的优势高地。
 
  海康、大华、宇视、旷视都决定在AIoT大展拳脚,验证了赛道的潜力。软硬件结合之下,各家都释放出“未来10年是AIoT”高光期的信号。
 
  目前的格局会怎样变动是不可预知的,但核心问题却有讨论空间:是算法定义硬件还是硬件定义算法?那要看它们到底能给对方带去什么。
 
  算法的边际应用,解决了硬件的规模桎梏
 
  IoT最重要的是运行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AI最重要的是落地的形态,冥冥中形成一组双向奔赴的合力:一个要“从实向虚”,一个要“从虚向实”。
 
  就像旷视CEO印奇所说:“我认为AI行业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AI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或商业闭环存在。AI本质上是一个效率工具,它能够无形地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行业效率提升的催化剂。”
 
  在这个基础上,硬件定义算法和算法定义硬件的区别很明显。如果把硬件比做身体,把算法比做大脑,那前者就是从身体的反馈产生思维,决定下一步的动作;后者则是建立一个通用的思维框架,去指导行为。身体和大脑必须配合,但总有个部分会起主导作用。
 
  边缘端产品魔方盒子就是这样,整体的芯片等性能领先友商,但真正的不同之处在于盒子里装的算法。在这款产品里,社区、工地等多个领域的算法是集中固化的,客户需要什么,旷视就从中提供什么。
 
  所以,硬件有固定的天花板,但算法没有。目前,AI的两种发展模式也与此有关。一种是商汤的算力基础设施+大装置赋能千行百业,另一种则是旷视直接切入顶层设计。
 
  2020年,全球IoT连接数首次超过非IoT连接数。物联网有可能统治一切设备,设备对应着海量的AIoT 场景,设备不能无限增长,但算法可以无限应用,从而借助设备这双“手”去影响乃至改造物理世界。所以,解决AIoT时代具体需求的,一定是更有延伸性和扩张性的算法。
  不过,三大巨头的建设并非着重于核心算法,它们的起步点是软件架构,比如AIoT中台。旷视的算法定义硬件,则几乎相当于挑战整个硬件路径。
 
  旷视认为,基础设施云化、核心技术互联网化、应用数据化和智能化都是正在演变的几大趋势,只要AIoT还会发展,最终都会有一个通用的顶层设计。而旷视有MegEngine(天元)自研算法优势,可以最大化发挥算力芯片性能,从而实现降成本。
 
  从这两条不同的道路中,算法定义硬件的真相也得以明晰:硬件平台化,灵活适配算法;系统柔性化,提高易用性;服务规模化,全流程一体+大规模应用降本增效。
 
  当然,海康、大华、宇视的AIoT之路还没有走到最深处,旷视面对更加碎片化、多元化的场景需求,也并不一定能成功完成自己的全部构想。算法和硬件的长期协作才刚刚开始,结果可能超乎双方的预料。
 
  下一代人工智能,瞄准碎片化需求加速延伸
 
  中信证券6月23日发布研报称,AI产业价值链趋于稳定,并逐步向芯片&算力设施、应用场景两端靠拢。
 
  这种观点无疑是从AI曾经的商业化困局出发的。曾经的AI企业往往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却很难真正落地到一个行业。传统行业IoT转型风潮火热,但大多停留在让设备联网。至于联网后获得了数据该做什么,企业一头雾水。
 
  AIoT一定程度上终结了这种状态。很罕见的,双方都从新业态里找到了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或者反过来说,双方选择用AI+IoT的模式解决问题,最后创造了新业态。
 
  从2015年开始,旷视就提出AIoT是AI的产业化路径,本质上是AI技术的价值跃迁节点到了。2011年左右的AI是技术科研单点突破;2015年左右的AI是算法边界向实用领域拓展;2020年之后的AI则是基础设施大发展降低使用门槛,和点对点服务行业。
 
  这个过程既是AI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是AI逐渐理解现实的过程。这种理解是对应用的理解,从AI能看到什么,到AI能做到什么。
 
  这个过程最大的问题在于,AI企业无法面面俱到。旷视选择的方式是吸引更多生态伙伴,但这种方式是否会受到其他竞争者的冲击还不确定,因为竞争才刚刚开始。安防依然是AIoT的核心赛道,凸显出应用场景的开发能力和渗透率还不足。对海康、大华、宇视来说,这是因为它们对AIoT的全方位投入才刚开始。对旷视来说,现有算法定义硬件的能力还在提升。
 
  早期的AI着眼于认知智能,现在的AIoT则要求AI在认知之上强化决策能力。这不会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尤其是面对碎片化需求。旷视算法定义硬件的理念可以加速这个过程,但不会免去深入行业突破边界的必经历程。
 
  从认知智能到决策智能,从功能定义到需求定义,AI和IoT的交错擦出火花,让现实世界为之一亮。但这种互相融合无论发生多少次,对AI公司来说都是有利的生意。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资讯推荐
热门最新
精品工具
全部评论(0)
剩余输入数量90/90
暂无任何评论,欢迎留下你的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讯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