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行业的主要玩家有喜茶、奈雪的茶、KOI、乐乐茶、伏见桃山,最近这些年都在探索下沉市场,以相对低的客单价产品抢占市场份额。门店/销售及各平台粉丝账号情况如下:
新茶饮的消费场景多为轻松、快乐、社交场景,年轻群体消费频次更高。喜茶上新频次极高,达到0.7~1.2周上新一次,超过奈雪的茶,高频上新成为拉新的重要手段。
【海通证券】喜茶:引领茶饮消费新时代
配料:喜小茶,目标是探索下沉市场,定价约为喜茶的一半,约8-16元新茶饮:喜茶,主打芝士茗茶、水果茶、纯茶、波波茶
气泡水:喜小瓶,主打无糖
咖啡:乌鸦咖啡
果汁:野萃山
喜茶的产品优势点在于供应链,能够生产反季节水果;以及独立研发的团队。
1)跨界合作
与59个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其中包括22个视频品牌,以及13个服饰潮牌,7个文创品牌,6个生活用品,5个美妆护肤品牌,注重品牌内核与喜茶的一致性(四元素:禅、酷、灵感、设计),关注品牌双方的合作平等性,力图体现喜茶对自身和合作品牌的文化理解,以达到跨界触达和吸引的目的。
2)周边产品
生产各类周边产品,并细分四大主题,在微信小程序店铺、京东、旗舰店等销量表现亮眼。
3)线下门店/活动
方式1:通过线下品牌快闪活动→线上媒体联动曝光+互动的方式,传递品牌理念。
方式2:通过细分门店类别和定位,让线下门店也成为拓展品牌联想的重要手段。
其中,线下快闪门店策划思路:联合线下资源+自家产品,例如汽车、再生环保制品,传递环保、城市等品牌理念。
第一步:确认北极星指标并做下一步拆解思路:先确定北极星指标为GMV
根据该指标,按照过程指标往下拆解用户行为,则包括:不同品类的浏览行为、不同品类的首购行为、不同品类的复购行为、不同品类的推荐行为、不同品类的新品体验行为。
第二步:用户静态与动态标签梳理
结合品类特征,进行静态标签梳理,包括以下选项:
1)基础人口信息:地区、年龄、身高、体重、职业、家庭情况、婚否
2)跟健康相关的信息:对哪些食物过敏、是否乳糖不适、咖啡因耐受度
根据喜茶小程序的相关产品分类、导航选项、以及不同用户行为特征,梳理动态标签体系如下:
因为喜茶属于大体量企业,因此按照RFM模型进行划分。根据喜茶的会员积分制度,浅做一下RFM需求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定义RFM的值如下(以1年为周期):
没有找到喜茶自营官方的社群,只找到了一堆本地化社区/公众号做的福利社群,都是进去抢喜茶优惠券、礼品卡、限量款尝新、现金券的。
1)用户触达方面
根据喜茶的积分体系来看,其衡量标准多为消费频次、消费金额,再加上喜茶的北极星指标为GMV(参考电商业务的逻辑),所以在用户标签方面,也以消费型标签为主,包括——
根据以上标签,根据RFM模型进行定向运营,除了常规的召回、促活的手段外,喜茶特别注重给到这部分用户“品牌独有设计感”、“会员专属感”、“特殊权益感”,这点从提供的福利就能看出来,比如——
2)用户促活方面
触达信息,以“新”为主,绝不轻易打扰用户,只推送:新品、新店、新活动。
行动引导,注重“口碑宣传”,包括:评价、分享、点赞、在看、写评论、邀请好友拼单等。
福利选项也特别丰富,看到你头晕那种,包括——
1)社群留存方面
喜茶没有做社群这一点感觉挺意外的,每个门店其实都会有自己的忠实客户群体,如果能把社群做起来,在社群里面发放会员专属活动、新品推送,还能把公众号、朋友圈都串联起来去做综合性的社群留存策略。
2)用户触达方面
缺乏相关触达机制(或许是担心打扰到用户),比如说我还有多少积分就可以领取什么福利,这个事情基本上我如果不是有意识地点进去看,是不会察觉到的。
思考整体来说喜茶的会员留存真的做得很不错,有种实力宠粉的感觉,他们家围绕会员做了特别多细分的特殊福利设计,这会让会员感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归属感+优越感”。
因为“我有的你们没有”、“我有的还特别特别多,还是喜茶独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