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但不限于上述场景,可概括为如下六类痛点:
CEO、总裁副总裁、各部门领导、运营同学、可能还有看门老大爷和保洁阿姨等。
让用过的人,拿着科学计算器狂按666。
1)第一梯队核心指标范围确定
指标梳理初期,我们要找到属于公司第一梯队的核心指标。这些指标通常源于:常用业务系统、统计报表、对相关部门的需求调研、行业标准等。在此范围内,根据行业发展阶段、公司产品定位和核心客户价值判断优先级。
首先判断行业所处阶段,一般分为萌芽期、饱和期、成熟期、消亡期,不同时期的重点核心指标也不同。
其次是公司产品定位、主要解决了用户哪些问题、核心转化路径和盈利方式等。
最后是核心用户的维度,例如GMV(商品交易总额Gross Merchandise Volume)、CLV(顾客终身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满意度、流失率等。
GMV是衡量一个电商平台或者一家电商企业的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GMV = 购买人数 * 客单价
= 访问人数 * 购买转化 * 笔单价 * 复购率
=(新增用户 + 活跃老用户)* 商品详情页触达率 * 购买转化 * 笔单价 * 复购率
CLV是可以衡量业务的最基本的客户成功指标之一。它展示了单个客户与公司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总营收。可以用:
顾客平均购买价值 * 平均购买频率 * 平均客户寿命 = 客户的估计收入额
例如,假设客户每次在商店购物平均花费30元,每个月光顾三次,平均客户寿命是2年,2年之后他们不再从商店买东西。由此可以确定该顾客的CLV是2160元。
30元 x 3次 x 24个月 = 2160元
企业可以使用CLV来确定客户的价值。如果他们的价值增加了,那么公司就知道产品和服务正在为做出贡献。如果减少,那么企业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寻找其中的缺陷。
当我们明确指标后,发现指标是由若干条件组成的,此时就可以对其进行拆解,粒度至各角色可具体执行的动作。
比如基于公司第一序列核心指标的GMV和CLV,运营部门的目标是平均购买频率提升30%;产品部门的目标是购买转化率提升 50%;市场总监的目标是访问人数增加 100 万。
在各部门收到拆解的指标后,就可以据此设计对应的提升策略,然后结合用户使用习惯和AARRR模型等用户行为监测手段,给策略搭配具体的执行动作,消除用户的使用卡点并提升转化。
2)指标解析
拿统计报表的指标解析步骤来举例,通常指标解析的步骤分为5步:
1)指标按照强业务相关联系划分
华罗庚先生可能说过:分类是认识和管理复杂事物最好的方法之一。那么为了提高指标利用率,一般会按照业务线或业务维度的抽象集合划分。例如餐饮行业的堂食、外卖。外卖的抽象集合有冷饮、盖浇饭等。
2)指标命名规则
原⼦指标 = 单⼀业务修饰词+基础指标词根
例如:交易金额(原子指标) = 支付(业务修饰词) + 金额(基础指标词根)
在原子指标上进行加减乘除或者修饰词的限定等等都是衍生/派生指标。
阿里对衍生/派生指标的定义:衍生/派生指标 = 原子指标 + 时间周期 + 修饰词
其中的时间周期,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维度,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业务分析上都是用的离散时间值,比如近 1 天、近 3 天、截止昨天等。
修饰词,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维度,或者是维度中特定某个值。比如地区维度。抽象的东西通过例子来理解:
近 1 个月北京市的活跃用户数 = 活跃用户数(原子指标) + 近 1 个月(时间周期) + 北京市(修饰词)
将原子指标、时间周期、修饰词、维度等分别定义出来,就好像砖头和水泥,工程师将最细粒度的建材构建出来,并且设定好建材之间的组合规则,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进行组合,组合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对应的 SQL 语句。
一方面,对某个原子指标进行改动的时候,其他依赖该原子指标的衍生指标对应的逻辑系统也会自动更新。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描述同一事件时,指标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3)构建指标字典
通过指标管理系统对存量和增量指标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一个全局业务口径一致的指标字典。新增指标按照数据开发的流程来进行。存量指标需要梳理当前业务线、当前使用的报表、对指标划分业务线、抽象集合,区分原子指标、派生指标,指标规范化等操作,整理好之后录入指标管理系统。
那么指标开发完成后就完事了么?
让指标光秃秃的躺在驾驶舱或邮件里怎么能行?除了干活,该表现的时候一定不能放过啊!
所以对于一些重要指标在搭建完成后,还要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把它推送到各个使用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