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录制了数栈全新数据中台精讲系列 ——「数智赋能实战六讲」的第一场直播,主要对标签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抽象,分成几个步骤,方便大家理解。
你能看到:
《⼗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强调,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形成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能⼒,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要做好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从产、研、供、销、⽤等多个环节入手,而 “销” 恰好是第一关键要素,企业转型往往从营销场景入手,因此我们说数字化营销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
在数字化营销转型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的数字化建设进程不同,往往会遇到多种挑战,如: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在业务⽣产与业务应⽤之前,让产业数字化营销,我们需要进⾏:
打好这些基础,接下来就能开始建设企业自己的个性化标签体系,让标签作为企业数字化营销的基石,帮助消费者画像更加精确。
实现用数据指导营销,而不再只是含糊的经验;让活动的数据再回流到数仓中,作为标签数据来源的一部分,形成营销业务闭环。
那么如何帮助企业构建完美的标签体系呢?我们总结出“三目标 + 五步法”的方法论:
目标一:解决业务问题
要确定我们建设标签体系是为了解决什么具体的业务问题,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时间上要做到分期而治,小步快跑,早日推广应用。
目标二:业务人员好用、易用
标签体系的建设目标是要灵活可扩展,让业务人员可以轻松衍生标签、生产效率高。同时标签应用方式还需要多种多样,以适应不同的业务要求。
目标三:可持续更新迭代
标签体系作为重要数据资产,需要我们对它进行持续完善,形成业务应用与数据开发部门良好互动,助力生产更有价值的数据。
1)第一步 明确建设目标
在开始建设标签时,我们需要明确建设目标,目标可以指导我们的执行策略无偏差,最终达到想要的结果,否则在建设过程中随着一些信息的输入、困难的出现,容易今天一榔头明天一棒槌,顾此失彼,达不到业务期望的结果。
(1)业务建设目标
业务建设目标,指通过标签项目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达到什么样的业务效果。比如
一般列举5-10条目标,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一起制定,基于这些目标,进行系统建设。
(2)系统建设目标
为实现对应的业务目标,需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系统,是内部实现,还是外部采购,各自的实现周期与成本,若外部采购,采购的标准是什么等都需要考虑,该问题一般是技术部门来考虑。
(3)参与部门与执行计划
根据我们一些标签项目的建设经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数据部门一期项目建好的标签,很难推动业务人员使用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基于这些问题,标签项目推进之初,需要拉上业务部门的领导、对接人一起参与,确定一个先应用标签的项目或场景,做出效果,再应用到更多的部门及项目,否则刚开始大而全,周期长、且没有目标性,往往后续推广使用时会遇到阻碍。
参与部门包含以下:
制定执行计划:
明确好建设目标之后的下一步就是标签体系设计。
在此之前,我们先对一些标签的重要概念做一些介绍:
标签体系设计是一种对对象统一进行本质刻画的数据描述办法,把个体观察升级为群体观察,而非过去对个体现象的归纳,更具有面向未来的场景化适应能力。标签体系设计的整体流程可分为 4 大步骤 + 2 大阶段:
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
1)规划实体对象
确定标签体系的对象,梳理标签间的关系,设计标签体系,做好标签类目创建。
实体指我们要建立标签体系的对象,如客户标签体系、商品标签体系、渠道标签体系、客户经理标签体系,客户、商品、渠道、客户经理都属于我们的实体对象。其类似一颗树的根,后续要基于“实体”,长出树的枝干、叶子、花等,所以划分正确的实体很重要。
关系指多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如“客户”购买“基金”,会使客户实体与基金实体发生关系,形成新的标签,比如加工“投资风险偏好”标签,标签值为“高风险”、“中高风险”、“低风险”等,需要利用客户最近一年的交易记录结合基金维表,当用户购买基金的基金类型包含高风险,且最近一年购买金额>5000时,为高风险偏好。需要用到2个实体形成一个关系,来加工这个标签。
2)探查数据
根据标准数据建仓规范,梳理下大概的客户的数据域、业务过程、数据表、表的数据量、数据分布等,掌握基于该数据,可以加工出哪些标签。
3)设计标签类目
基于已采集的业务需求、掌握的数据情况、规划的实体的对象,建立实体对象的标签类目体系。除根据客户业务建设外,也会提供一些行业通用模板,作为参考。
标签类目体系是“实体”树的枝干,为以后标签生长的繁茂建立基础,需要做到枝枝粗壮、分明,即每个类目需要有明显的分割,且标签的数量不能过多和过少,建议一个子类目不超过20个标签,不少于3个标签。
标签类目层级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划分,一般2~3层即可(不包含标签、标签值)。如下图:
4)设计标签内容
包含标签定义、加工方法判断、加工范围判断等。
根据前面的需求调研、数据调研、类目划分,梳理标签体系中的标签,需包含以下内容:
标签加工与更新包含各类型标签加工、标签测试和标签上线与更新几个步骤,在技术层面实现营销需求。
判断标签加工方法:
梳理标签的加工方式,判断哪些是离线标签、实时标签、算法标签,从而引入对应的产品和相应的开发人员来开发。业务场景中,离线标签偏多,实时标签次之,算法标签少之。
不用的加工类型,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计算引擎和框架,需判断企业内容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加工,若无,外部采购的话需要供应商有什么样的能力,需要有大致的判断。
划分加工范围:
标签的使用人员是业务人员,在以往老的流程中,需要业务人员向数据开发提需求加工新标签,开发一个新标签的周期一般1-2周之间。
为了使业务人员能够灵活的加工规则标签,尽快提取自己想要的数据,标签的加工、管理目前多通过产品化的方式,使数据开发、数据分析师、业务人员都能参与标签的开发。
这里便涉及到哪些标签由开发人员加工,哪些标签由业务人员加工,标签加工流程是什么等。
可按照上述流程,在数据开发和业务人员之间有个标签管理团队,用来维护标签的生命周期,包括标签需求的分解、上下架等,可由数据分析师、业务人员组成。
大的划分原则是:
基础标签的标签由数据开发团队加工,这类标签是基于数仓数据加工的最细粒度标签(是能打在用户身上的标签,不是某个单纯的字段),不能再被拆解。
基于基础标签可通过规则衍生的,由业务人员完成。
以上图为例:当有一个“是否30天登录未注册用户”标签需求时,标签管理团队可判断该标签是否可基于基础标签衍生,若不行,则由数据开发加工对应的标签。
若可以,则判断是否有对应的基础标签可衍生,如举例标签,可拆解成“APP最近一次登录日期”或”距最近一次登录时间”,与“是否注册”2个基础标签,便可基于基础标签,业务人员完成这2个标签的加工与上线。
标签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包含标签评估、标签治理和标签迭代等几个对标签的实际使用状态负责的管理流程,帮助实现标签建设与营销的有机结合,不浪费任何一个动作指标。
从以下维度来评估标签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5个维度计算标签的综合评分,可查看各标签的评分、评估标签的重要性。
同时,基于标签使用度评分、标签关注度评分、标签持续优化度评分来计算热门标签排行、沉默标签排行,找出不太用的标签进行下线,完成标签的“定义——开发——上线——优化——下线”全生命周期管理。
标签应用与回流则是指标签圈群、画像洞察和对外服务几项具体的落地结果操作,也是标签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
以一个场景举例:
基于目前群组进行画像洞察:
确定好人群后,便可进行市场投放,看其对业务带来的作用,除分析活动带来的GMV、客单价提升外,我们也需要知道活动参与情况也是用户行为数据的一种,需要将这些数据也回流至数仓,生成新的标签。
在上文中我们介绍了标签体系建设的方法论,如何将理论落地实践,袋鼠云数栈智能标签产品给出了答案。
智能标签管理分析平台(DataTag),通过标签萃取、标签管理、群组细分、全面画像,构建以业务价值为导向的标签体系和多样化群组,将数据资产标签化,数据标签价值化,应用于企业智能化运营与营销。
接下来我们以某基金客户的案例,来为大家介绍标签体系建设的实际应用。
身处一个全方位数字化的平台型经济时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是由内而外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化浪潮下,基金客户的各项业务迅猛发展、客户数据量急剧增长,公司对客户、产品、渠道、反洗钱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搭建一套完整的标签平台,提升营销效率,无疑是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