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关于用户行为监测的部分,这一篇主要是常用的体验度量指标以及计算方式。针对体验度量在工作中常见的有体验度指标有三个:CES、NPS、SUS评分量表,接下来会一一进行讲解。
CES易用度主要场景在产品前期跟全量上线后:
是一个结合专家与真实用户的度量指标。
1)针对功能进行调研
招募对象:
真实用户的选择上,如果是做新产品或功能的调研,可以找全部使用用户。但是如果是流程上,找老用户能够有更好的测试效果。调研专家除了可以是通过朋友或者是公司内部的专家进行调研,还可以通过第三方寻找合适的专家(通常比较贵)。
2)表格的制定
根据业务目标(或者是期待值)制定表格内容,常见的分类是:
打分机制:通常是1-10分,5.5分为中间分。5到1分是反对强度有低到高,6到10分是同意强度是由低到高的过程。
3)收集后,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
分解:分成括号外和括号里进行分解。
括号里:
括号里主要是求每道题的平均值。
括号外:
注意点:权重这里专家不要等于或者是超过真实用户,如果这么做会导致最后设定的结果与实际场景不符,违背了调研的初衷。
4)评分标准
最后会算出来一个值,数值的范围在:0-10之间。
评分标准分:
基准线(基础要达到的数值):5.5分。
满意度跟CES都是常用的指标,很多场景下很多人分不出来两者的区别。其中满意度更偏向于C端,因为用户做调研时候更加的客观,更能注重自身的感受,跟调研方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和联系。
但是B端场景中内部用户还会考虑到其他的主观因素:
会导致调研测量不准,而会对后面产品设计给与错误的引导。
NPS(净推荐值):主要场景是观测是否有良好的口碑或者用户流失的风险。
通常的评分机制是0到10分,主要分为三个类别:
计算方式:(9分到10分的调研者比例)-(0分到6分的调研者的比例)。
这里的计算完全可能出现负数,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预期(之前真的出现了负数,然后组里有人emo了)。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好,千万不要emo。
可行性测试:让用户使用原型或产品来发现实际页面中的可用性问题,属于典型的定性研究。
主要集中在两个场景:
1)前期招募
通过客户成功推荐/系统内发信息等多种方式PUSH到用户,使得用户自愿加入到可行性测试当中。招募10名以上的用户,保证样本的多样性进行测试。
这里有个3小技巧如何进行招募:
测试方法:整体的测试方法类似于剧本杀,不过是用在商业之中为的是实现商业目的。
发放任务卡,进行角色扮演,以一个实际任务流程串联起来,也可以是以工作坊(工位)完成一个游戏,并且给与奖品。
测试卡片一般分为4个部分:
2)评分标准
主观报告通常情境下都是5分制,1分到5分表示非常不统一到统一的强度。
3)计算方式
可行性测试的计算方式需要转化值的操作:
转化完之后,全部的值相加。总值乘以2.5得到sus总分。推荐值:B端行业平均得分是67.7分。如果低于这个分值的话,那得回溯看哪里除了问题。
以终为始,从业务目标与用户出发制定相关的okr。使用易用度测试和可行性测试来诊断现有产品的问题,结合用户行为监控的方式来制定设计策略以及流程优化方案可以有依据的的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