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拼的人很多,会拼的人却很少。”
大家好,我是米吸。工作多年,见过很多类型的工作者。拿设计师这个职业来说,随处可见被套娃的做图机器。
做图机器很好理解了,拿到需求,做图,交付,有修改,改,交付,完事儿。不会过多的去理解项目背后的目的,怎样制定设计策略能够更好的达成业务目标,修改的目的是什么,修改后能不能对目标达成带来更好的收益等等等等。
套娃是什么意思?在一些公司架构中,团队负责人会控制手底下人的能力程度,讲得难听点就是不能超过他。这样无论是思维上还是格局上都不会有特别深和广的发展,久而久之成为了套娃联盟的工作工具。
被套娃这件事不好说,有的时候确实看运气,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上级我只能心疼你两秒钟。但是否沦为做图机器这件事,你是可以自己选择和改变的。
今天这篇文章,就以一个简单的设计案例来给大家讲述,如何在业务中发挥更大的价值,给公司带来更多收益。
我随便编一个案例背景,这样大家更容易具像化理解。
米吸相机这款拍照APP,主打漂亮的滤镜贴纸功能,现在视觉设计组接到了这样一个需求:设计一个开屏在七夕的时候用。
阿汪抓起鼠标准备立马干活儿。
这时候小喵同学拦住了阿汪:别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
阿汪不解:只是做一张开屏而已,做完交付就可以了呀!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些读者朋友跟阿汪有同样的感受呢?有不同意见的朋友们,如果是你们,又会如何接这个需求呢?
我们先来说一下前提:如果节奏非常紧张,而且组里有几个能够给业务带来不少收益的项目,那我们是可以做一个开屏贴合当天的热点即可。但如果团队节奏比较轻松,目前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项目,且APP数据不是很可观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从公司的角度出发,把项目做得更贴合业务的发展呢?
好,咱们先来分析一下公司的业务目标,对于相机类产品来说,目标主要是以下三种:
拉新不用说,一个APP没有用户来使用还干个屁。活跃度高的APP用户价值更大,生命周期也更长。订单量体现了产品的价值,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收益。这些都和员工的个人利益强相关的,比如你每个月领的钱钱和你兜里揣着的股票激励公司能给多少,你是不是干几个月公司就黄啦,以及你在望京CBD办公还是在通州燕郊办公等等。
所以,千万别把公司业务不当回事,只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做图的。
那么道理我们懂了,如何做呢?
做个七夕开屏是吧,做完了能带来什么呢,用户在当天打开APP的时候看了一眼,顶多有点情绪关联,给业务并没有带来什么。
那么我们就把这个小小的开屏需求,自驱包装成一个能给业务带来收益的营销活动。
这个可以问产品运营数据的同学要一些已有的资料,根据七夕这个时间背景去梳理用户画像,比如:这个活动的主要目标群体,女生为主,年龄层在16-25之间,一二线城市居多等等。
情绪板是个好东西,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个词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甲方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和乙方理解的可能不一样,渣男眼中的渣男一词和纯情少女理解的又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情绪板来拉近大家的理解,缩小偏差。
情绪板包含很多东西,根据不同的项目需求可以自己选择价值比较大的内容去制定。比如对于米吸相机-七夕这个活动来说,情绪板的内容可以有:
整合情绪板内容之后,可以找一些正反向的参考案例图:
如上,左1深色太过压抑,左2过于“接地气”,左3红色饱和度过高颜色过深就会像圣诞节或者过年,右边是一些不太符合风格方向和不易识别的字设案例。
再看上面几个参考图,前面三张的氛围感很清新甜蜜浪漫,图3把产品和氛围融入得非常好,图4的模特甜美正向,符合用户群体的审美,最右边是一些更女性化更柔和的字设参考。
通过情绪板的制定,实际设计落地是什么样子呢?我拿一个Banner和一张开屏的迅速产出图给大家示意一下:
大家可以通过快速产出的设计稿,跟情绪板做对比。
氛围是比较浪漫甜蜜的,合作的明星也是比较甜美年轻的自带流量的乔欣,在做字设的时候有把一些尖角转角的地方特地改为圆角过渡,告字下方也替换成了与主题相关的元素:气泡。虽然细节没有优化完善,但是几个小时的迅速产出成果,跟之前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那说明这个情绪板的制定是比较成功且节省大家成本的。
根据既定的情绪板,考虑怎样将品牌感植入到活动设计当中。
比如logo,这是一定要的,除此之外还有品牌色、超级符号、形象IP等等,可以根据需要和符合程度考虑如何融入进去。
大体方向我们就梳理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制定策略。
策略制定需要从业务层面的多个维度去思考。
大家都是追赶潮流跟进热点的时尚年轻人,所以活动贴合时事热点能够起到吸引用户的作用。
比如七夕情人节,从时间上贴合节日,从设计上把氛围做好,打造甜蜜浪漫感,让用户有强烈的场景情感代入。从内容上,可以增加一些跟七夕有关的东西,比如跟感情有关的,大家会干什么:送礼、晒礼物、表白、约会、合影。从业务上呢,需要把产品融入到活动中,让大家用起来。
另外,利益吸引也是比较实用的营销手段,比如优惠券、限免独家S级滤镜、赠送会员免费试用等等。
活动做好了,也会达成一些口碑传播,再次拉新,说不定还能搞成朋友圈裂变,美滋滋。
大家来不来,一次来多久,多久来一次,跟产品实用性有关,比如这个滤镜是不是真的好看,算法是不是精准,我用这个相机拍出来的自拍晒朋友圈是不是很多人夸漂亮等等。
那么一个活动,好不好玩也是关键。比如有什么创新的玩法,有什么吸引我去看的内容,能不能吊起我的情绪等等。
增加一些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提升活跃,比如点赞、评论、转发等等。之前QQ农场的偷菜和网易云音乐的热评都是很成功的案例。
相机类订单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独购买单个滤镜,或者单独购买一组滤镜。另一种是开通会员,会员又有月度会员、半年会员、年度会员、永久会员等等。有的会员体系还有等级制度。
设计手法比如利用吸底的形式突出利益点,吸引用户点击,可以提升转化率。
通过一些营销策略也可以提升订单量,比如:
何为价值,打几个比方:
梳理了那么多策略,飘完了我们该落地了。
首先我们把活动框架梳理好。在这里我要说一句:对于视觉设计师来讲,真的不是会做图就可以满足了,如果你有一定的交互思维,能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设计中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把逻辑框架梳理得明明白白,营销策略想好闭环,对你的设计收益是有大大提升的。(认真脸)
我们来看看,通过一个七夕开屏的小需求,自驱梳理包装的营销活动框架:
如图所示,首先我把一个只上一天的开屏,通过各种表现方式和玩法包装成了一个生命活跃周期至少维持一周的有互动的营销活动。之前整理的营销策略手段,也选取了合适的几个运用到了活动体系当中。
大家可以通过假设对比一下,只做一张开屏和做这个营销活动带来的各方面收益,差别还是很大的。
成本包括很多,从参与人员来看,设计、开发、运营、数据、市场推广都需要出力支持。从时间来看,这么大一个活动,怎么也需要大家至少努力一两周。从能力来看,有的功能可能技术实现不了,有的动效可能设计不会做,有的数据可能抓取不到,有的推广资源会比较难谈等等等等。
那么根据公司的情况,需要进行合理的成本和收益评估。但如果从长远利益发展来看,收益是可观的,那么就值得去尝试。
将军不能一个人打仗,也不能毫无准备带着一堆人就上。
根据不同的架构和节奏情况,进行合理分工和排期。如果你是项目负责人,需要跟各部门都沟通协调好。比如开发需要多久,测试需要多久,设计需要多久,所有的东西需要在活动上线之前的哪一天全部Ready,以及上线后哪些人要继续跟进,活动完毕后哪个时间节点能拿到数据做好复盘等等。
划重点: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的上下游负责,比如有变动的时候及时同步。
设计的时候就是考验对整体和细节的把控了,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交互体验不好的地方,状态缺失的地方,文案有歧义的地方等等,这时候就需要设计师反推完善。
设计稿完成后,需要内部过审,这时候大家提的一般是专业性意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安排,是否要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
另外有时候协同部门也可能会提一些意见,这时候先考虑对方提出意见的目的是什么,再分析这样做是不是能够更高的达成目标,再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设计完成后,交付开发也需要认真负责做到专业。
比如PSD分组分层命名好,这是基本的。切图标注命名的规范可以管开发要,或者大家一起沉淀一个对双方都合适的。
我个人的习惯是,每个比较重要的项目,交付设计稿的同时,会写一份说明文档,讲清楚交互逻辑是什么,不同的状态怎么展示,哪些地方是变量,哪些设计细节需要开发的时候注意实现效果,哪些地方需要数据埋点等等。
给交付说明文档,能够让开发更清晰的明确各方面的状况,也减少双方反复沟通的成本,缩小双方的理解偏差,而且,在大家开会讲需求的时候,这个图文并茂的说明文档可以给很多部门直接使用。
一句话:利人就是利己。
走查开发效果一定要仔细,有交互行为的地方自己多多试用,争取在上线之前优化得更好。
对于数据埋点的地方也记得过一遍,尤其一些强利益点的点击率转化率之类千万别丢了。
如果有不同的实现观点,比如吸底合适还是悬浮球合适之类的争议,如果过往没有验证过,可以在有一定体量的活动中使用AB test的方式去检验。因为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说明有价值的利益点可能有更多,那咱们只要业务目标一致,就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线后千万别松懈,好好跟进实际效果,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值班人员,如果有一些紧急情况可以临时救场。以及注意与运营同学一起关注用户反馈,及时优化体验。
对于一个无情的设计强者(调侃)来说,工作做好闭环真的很重要。每一个项目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经验沉淀,有的看起来不足为道,但也许能在你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给了你灵感。
后期迭代复盘的时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
分析是一方面,对于一些价值比较高,或者对接下来的工作能够带来价值和提效的,可以沉淀出一套方法论和规范出来。
比如:
提需求的时候,有哪些内容是大部分项目中都需要沟通到的,可以整合出一个需求规范模版,这样交接的时候就不用重复沟通,一个简单的文档就能看明白了。
交付的时候,有哪些命名规范,需要什么格式,需要说明一些什么,可以整合出一个交付规范,这样设计与开发对接的时候,能统一管理。
有哪些设计模块是需要整理设计规范的,比如各类PUSH、海报版式等等,需不需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版本,这样在内部对接和外部合作的时候,都能保证输出规范化。
有没有哪些元素,可以沉淀到素材库组件库插画库当中的,有哪些不错的飞机稿可以归纳到备用文件库当中去的,把这些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之后,可能在将来某个特别忙的时间节点派上大用场,大家就不用通宵加班啦!
比如,当一个项目非常紧急但重要程度没有那么高的时候,可以选取素材库中的人物、场景、组件库等等,迅速搭建一个活动页面出来: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就是沟通。沟通是门学问,面向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对接人,是否有一些对应的沟通技巧,这个也可以作为沉淀分享到团队当中去。
看了这么多,大家有些收获了吗?
并不是让每个设计师每个项目都要把一个简单的需求做得这么庞大,而是传递一种态度:在合适的前提下,不局限于当下的单一功能,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把自己和团队的价值发挥得更大,就能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