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身处的社群,或者很多品牌方经营的社群,是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
很多人向我做业务咨询时,往往开口就是“大年,为什么我的社群做不起来?”“大年,社群该怎么促活?”
在解释这个“弘大”的问题之前,我一般会先引导对方思考:你的业务适合做社群吗?适合做哪类社群?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基于社群的特征,给大家梳理一下常见的几种社群类型,供大家在开展社群业务之前作作参考。
顾名思义,这类社群建立之初,就是为了卖货。衡量社群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营收产出。不过根据卖货的方式,又可以分为产品导向型卖货和羊毛福利型卖货。
这类社群的群成员之间,不需要发生互动,也很难互动,就好比去超市买东西,顾客之间也很少发生互动。
这类社群,对价格不敏感,相反,对品牌、对产品、对服务过程的品质更看重。比较典型的,比如一些社交电商团长的卖货群。我认识的一位杭州的团长,3个人的运营团队,每个月可以稳定卖货200万元。
要做这类群,运营的关键因素有2个:
这类社群多以品牌方的“特价群”、“福利群”等名义存在着,很典型的比如瑞幸的福利群,隔三差五就在群内派券,花式引导用户下单。
衡量这类社群好坏的标准,是福利折扣到产生消费之间的转化漏斗,如优惠券的核销率、凭券到店核销率等等。
运营这类群的关键因素也有2个:
同好型社群,就是基于某个标签和兴趣爱好组建的社群,咱们常见的同好型社群,比如有母婴交流群、萌宠交流群、瑜伽交流群、滑板交流群、车友群……等等。
这类社群的典型特征就是,同好标签越趋向精细、越垂直,社群的粘性、活跃度通常越高,社群的商业价值也越明显。举个简单的例子:“宠物交流群”、“猫咪交流群”、“浦东撸猫群”、“xx小区猫友会”,随着标签越来越垂直、地域越来越相近,社群的粘性和活跃度通常也会呈现递增的趋势。
这类社群,想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建几个群、赚点外快的普通人可以做,品牌方也可以规模化运作(我的一篇文章里有详细讲过母婴群的运营,戳蓝字补课)。
这类社群的运营关键有4条:
这类社群,一般在某个强有力的个人或者品牌IP号召下成立,比如小米社区、刘润的粉丝群、一些比较小众的独立品牌组建的粉丝群等等。
这类社群适合有一定圈层影响力的达人、大V、博主、知名的品牌方来设立,其显著特征是,用户被热爱所驱动,对特定的IP有着高度共鸣,同时也有参与共创的高度意愿。
所以,IP本人、品牌方考虑建这类社群之前,一定要理智地评估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IP号召力,让用户加入并持续留在社群中,否则,可能要从其他几个类型的社群切入。
这类社群的运营关键有3条:
基于某个学习目标而加入的社群,可以称之为学习型、成长型社群。我们常见的考研、考公群,跑步打卡群、减肥营、副业赚钱社群等都可以归类于此。
这种社群的目的性很强,群成员的入群诉求,就是获取信息,学习相关技能。所以,管理起来也相对更为清晰,比较适合走知识付费路线的老板。
运营这类社群的关键点有4个:
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有人会问,我们的家人群、同学群、同事群算啥?
其实,社群是帮我们承载并运营用户关系的一种载体,在以上的四种主流的社群类型中,基本都是先有社群,之后才有基于社群发生的关系,又基于关系产生成交和变现。
而在家人、同学、同事的场景下,是先有关系,后有社群,社群的活跃与否并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具备普遍的商业价值。
肯定有人还要问:同样是做社群,为啥有人可以仅凭3人之力就可以做到一个月卖货200万,而有的品牌方,整个部门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盘活自己的社群?
所以,我才写了这篇文章,你会不会在选择适合你的社群类型的时候,就选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