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1月破土动工到8月验收,再到生产线通电,具备投产条件,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只用了10个月。“中国速度”一再刷新的背后,是中国营商环境改革取得的巨大飞跃。
北京时间10月24日,世界银行正式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较去年的第46位大幅提升,同时也成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获得的最好名次。
在报告发布前一天,中国国务院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开启了营商环境改革的新阶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说:“下一步,重点要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十大进步最显著经济体之一
《报告》指出,中国在营商环境报告衡量的大多数领域改进了监管,是东亚太平洋地区落实监管改革最多的经济体。同时,由于大力推进改革议程,中国连续第二年入选全球10个营商环境进步最显著的经济体。
根据《报告》,在截止到今年5月1日的12个月中,中国实施了创纪录的8项营商环境改革,全球营商便利度在满分100分中得分77.9。在世界银行10项评估指标中,中国有8项指标排名上升,比去年多1项。
“中国为改善中小企业的国内营商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保持了积极的改革步伐,在多项营商环境指标上取得了令人赞许的进步,特别是在办理施工许可证领域。”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表示。
目前在中国办理施工许可证耗时111天,在该指标的质量指数上得到15分的满分,高于东亚地区132天和9.4分的平均水平。
同时,在去年的改革基础上,中国目前在获得电力方面全球排名第12,显著好于地区其他经济体。中国企业接电需要两个环节,耗时32天,仅为地区平均4.2个环节和耗时63天的一半。
另据世界银行表示,中国近期的改革也为其在执行合同效率最高的经济体中获得一席之地。本地企业家解决商业纠纷平均耗时496天,费用为索赔金额的16.2%,均好于地区平均水平。
作为样本城市之一,北京市的得分也连续两年大幅提升。今年得分为78.2分,跨入全球前30名行列。其中,开办企业、获得电力、执行合同等3个指标进入全球前20名。
首部国家立法开启新阶段
近年来,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方面的举措频出。宁吉喆在10月23日的发布会上将这些举措归纳为聚焦减审批减材料、聚焦规则公开透明、聚焦激活力减负担、聚焦减环节压时限等4个方面。
例如,进一步缩减2019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比2018年大幅缩减,在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共推出11项开放措施。同时,通过加快推进电子政务“一网通办”,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企业开办、用水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
相应改革举措在地方得到具体体现。以北京为例,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2018年北京在全国率先推出小微企业低压电力接入“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的三零服务,使办理环节由6个缩减为2个,平均用时由141天大幅缩减到15天,接入成本由19.2万元降为0元,截至目前,已惠及全市3.02万户小微企业,为企业节约投资约13亿元。今年北京继续推出高压临时用电“省力、省时、省钱”三省服务,实现高压临时接电3个环节办结、时长压减至20个工作日以内,已为企业节省成本2300万元。
而从明年1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的《条例》进一步以法治化的办法把改革成果固定了下来,标志着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