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从2021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1.58亿户,增长了近1.9倍。
2021年,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为190项,如今已经减少到27项。
近五年来,企业平均开办时间由22.9天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企业生长的“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向着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目标大步迈进。十年来,我国“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简政放权不断推进,市场准入大幅放宽,监管机制加快健全,切实为广大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提供了宽松便捷、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营商环境的优化让无数市场主体茁壮生长、活力迸发,成为促发展、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经济基础。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从2021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1.58亿户,增长了近1.9倍;其中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长到近5000万户,个体工商户从4000万户增长到超1亿户。
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行政审批局开展“政策找人、服务上门”活动。新华社发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各个建设工地一派繁忙景象,各项建设施工平稳有序进行。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1、推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从简政放权入手,深化“放管服”改革,压缩各类行政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是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所在。
2021年,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开启了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此后“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多证合一”逐步在全国推开。从注册资本实缴制到认缴登记制,从改革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到精简优化涉企经营许可,商事制度改革成为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近五年来,企业平均开办时间由22.9天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
“即时办结,当场领取营业执照,真的太方便了。以前,和我们类似的企业最少需要十几个工作日才能办完。”乐活家(山东)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王伟说道。自2021年起,按照规定,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的企业取消食品经营许可证,改为备案管理,只需在营业执照上备注经营范围即可。“这让我们享受到了‘证照分离’改革带来的实惠,节约了时间成本,就能快速落地开展经营活动。”
2021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此后,“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大幅减少行政审批,过去“办照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得以破解。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市场准入是首要环节。近年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缩减,重点领域准入门槛放宽。多项改革举措的落地,让市场准入、准营和退出机制更加通畅高效。今年3月,《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第一次全面统一各类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为市场主体平等准入、自由迁移和便捷退出提供了制度保障。该条例实施首月,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9.3%。
与此同时,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也持续缩减,外资投资更加便利。2021年,中国推出的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为190项,如今已经减少到27项。“在中国这么多年,我们见证了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我们自身也大受裨益。”诺华集团(中国)总裁贝德年感慨道,“现在,药品审批流程更简化,知识产权保护取得巨大进步,中国的营商环境比以往更加开放、透明和可预测。”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市场主体数量迅速增长,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超9000万户。从2021年到2021年,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从44.1万户增长到66.4万户,增幅超过50%。
2、完善监管体制 打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好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将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监管重点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这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治理能力的提升。